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近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利好消息不断释放: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些公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息,对职业教育怀有深厚感情的人们,都会做出职业教育发展企好的判断,也同时会形成期待创新、自我努力的共识。
职业教育有点热,也有点虚
应该说,高层政策十分明确、导向也相当清晰,给职业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是,职业教育虽热但仍虚。
新一届政府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要求,但十分明确的有力举措似乎仍在筹划中。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具体问题上表达,如“本科职业教育”、“专科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学位”等概念还有待更加清晰、清楚和严谨,以免出现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
而各省市从形式上召开了高规格的会议,各地也出台了《实施意见》,但院校普遍感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干货很少,具体实施推行仍有困难。
当然,感到虚、被虚化的原因并非来自高层,也不尽在政府,社会文化观念是主因。因为“职业”两字,在其他领域都是顶好的代名词,而在教育领域,似乎被认为是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的代名词,不少校友都关心母校何时升本,或干脆说把校名中“职业”两字去掉。
高职教育总体稳定,喜悦参半
相对中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目前的日子还好过一些,尤其是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和经贸类学校,报考还是比较热烈的。
从高职教育情况看,经过大约15年左右的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已明显改善,基本建设和铺摊子的任务也已基本完成,大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也已熟知和掌握,人才培养特色已有显现,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上能满足用人单位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再加上规模上国家的保护政策,高职教育总体发展平稳,生存应该不成大的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
一是由于编制和经费等因素,高职学校师生比仍然过大,教师教学负担重,大班上课等情况比较普遍,影响了学生特长、动手能力等培养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学生迫于各种压力和出于种种考虑,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纷纷以自考、网络等形式学习本科课程,热衷于专升本,给学习秩序带来十分重大冲击,但大家都出于无奈,学校和教师还得鼓励和帮助。
三是相当一部分质量和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出于名声和发展的考虑,纷纷通过联办(挂靠)形式举办本科教育,事实上有点不伦不类,弄不好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大家都有说不清的原因和心理。
四是行业办学和双师团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件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强烈反差,行业企业办学难以为继(实例很多),“双师”团队和兼职教师无法有效解决。
五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最重大的纠结,一方面是新建本科院校不愿承认向本科职教转型,而一定要称应用技术大学,而有积极愿望的专科高职院校希望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但政策坚决否定,这成为全社会无法抹去的阴影,形成心理上的很大纠结。
期待各自努力,发展更好高职
个人认为,总体上看,我们应该对办好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坚定信念、信心和力量,但怎样办得更好,也有一些思考,从国家政策层面看,一些事情可以思考和作为。
一,放弃初中后分流的理念、放弃高中和中职大致相当规模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更多向普及15年教育(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方面发展,相应地,可以放弃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改为在基础教育阶段适度引入劳动及职业技能教育和培养,推进高中后职业教育发展。
二,制订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办法和要求,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开始示范,积极推进行业举办职业院校制度,真正将总书记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落到实处、将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机制建到实处。
三,建立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财政和教育部门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制度,可参照组织人事部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激励办法,由人力部门发布兼职教师招聘,认定和管理政策,向社会公开招聘,认定合格后发给相应证书和津贴,并向全社会公布,承担职业院校兼课纳入其正常工作,由学校按需要协商聘任,根据各学校聘用数量和成效,作为其晋级和升职条件之一,以真正建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
四,强调各类学校各自定位,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学校)一般不招收职业教育学生,也不招低层次成人教育,同理,专科层次高职院校也不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包括联办和挂靠)。
五,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真正建设一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即新建本科学校原则上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独立学院均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如示范骨干校)允许经程序后,升格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成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形成强大的职教本科大军,既适应全社会“本科”文化的要求,也适应高中后分流的现实,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真正贯彻学以致用原则,并化解用人单位招不到好的大学生、大学生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矛盾。
六,真正把财政部关于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的政策落到实处,形成“高生均+多专项+重奖励”拨款机制,并进一步鼓励各院校通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基金会筹资等途径扩充办学经费,以进一步武装和发展职业教育。
(周建松,作者系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