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他山之石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工学无缝结合
时间: 2016-01-06 阅读: 27

 信息来源:广东省信息

当今,创新定位的战略高度前所未有,创新驱动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命运所系、前途所在。一所高职类大学应如何作为?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答卷绝非一般:获评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单位,2008年以来专利授权量稳居全省高校前列,拥有师生专利1285件,12 件国家发明专利成为推动中山企业上市的利器;成立“中山市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站”,协助数十家企业完成技术转型升级,成功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孵化高科技企业 10 余家;10 个研究院所 (中心)、4个检测中心为数百家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检测与研发创新服务;150余名教师作为省部产学研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企业、农村、镇区,申请高企和科研项目百余项;近年来,共承担教科研课题54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56项,20 余项转让企业,70余项科技成果逐步实现技术转移。

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重要结合点的高校,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人才链核心区”、“产业链先导区”和“创新链集聚区”功能定位,不断提高服务创新主体的贡献度,成为中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速器和孵化器,并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模式的创新。

着眼“融”的高职办学模式

学校紧贴中山“一镇一品”经济结构特色,开设与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中山支柱产业点面相接、深度嵌入的35个专业,并坚持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适应变化调整专业。2009年以来,学校新增7个专业,其中灯具设计与工艺、电梯维护与管理等是全国首开专业。2011年,学校提出依托优势专业(群),与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办产业学院的构想,建成南区电梯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小榄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通过办学重心下移、办学空间拓展、办学资源集聚,产业学院至少在三个方面推动了专业镇创新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环境。南区电梯学院吸引佛山住友富士电梯有限公司企业等一批电梯企业入驻电梯产业园区;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引进了来自香港、广州的10余家服装及相关企业。二是聚集人才人气。全国十佳设计师邱伟,广东十佳设计师杨珊、方惠娟等以专任教师、客座教授身份栖身沙溪镇;中国设计业百强人物、国际设计金奖获得者马驰受聘学校,在古镇灯饰学院成立工作室。三是谋创新促转型。古镇灯饰学院教师牵头制定灯具设计、装配和制造国家职业标准,每年新增专利100余项,共有10余项外观专利转让到古镇灯饰工厂,2项发明专利投入生产,3项实用新型专利转让企业并产业化。

产业学院的诞生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基本解决了教学和生产对接难、兼职教师聘请难、学生顶岗实习难等办学瓶颈,但由于多主体办学,“利益相关者如何统筹”、“空间上脱离校本部之后,怎样管理才科学有效”等问题又迎面而来,为学校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课题。

学校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的提法中找到了答案——“混”,也就是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而“混”的资源配置方式,首先解决了产业学院资本投入的问题。据统计,4个学院共吸纳镇政府投入资金3900万,校舍39600平方米,并吸引对口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通过股份、捐赠、租赁等方式进行合作办学,形成了市镇两级政府、行业、企业、商会、科研院所、学校多元投资办学体制。其中,小榄学院位于“中国乡镇之星”、中山工商业重镇——小榄镇,由学校、小榄镇政府和小榄商会(行业协会)共同主导。小榄学院设立的菊城基金会,募集到近2000万元社会资金投入办学。

目前,学校正以品牌等无形资产和设备租赁入股的方式,与中国建机院、南区政府和广东省不止投资公司共同组建中山电梯工程研究院,按不同占股比例形成总股本为770万的科研服务型企业,为华南地区电梯产业提供检验检测、型式试验、验证测试、技术开发、技术培训等服务。下一步,还将对电梯学院进行股份制改造,吸纳电梯企业入股学院,成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学院有限公司实体机构。

着眼“治”的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首先应强调“参与性”和“疏导性”。为创造更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学校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大学章程,并于2015年通过省教育厅核准,通过“立法”形式明确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同时,再次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责任与权力边界、运作程序与方式,赋予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上实际的决策权。

学校在产业学院探索董事会制度,实施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着力推进大学治理的现代化。镇区政府、企业全面参与学院发展方向、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等重大事项决策;聘请院长执行董(理)事会决策,管理产业学院的运营,强化了市场导向性。如小榄学院董事会是市场化程度高、决策管理力度大的治理机构,董事会在小榄学院董事会章程指导下履行职责,形成常态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为小榄学院办学提供坚实保障。

着力进行产业学院内部机构变革,改变传统以院系、专业为主的纵向组织模式,逐渐调整为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牵引、人员交叉流动的横向组织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签订合作育人协议,建立起“镇、校、行、企”协同育人多元投资体制与合作方权益分配制度;通过依托入驻的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更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修订章程,并初步建立起“镇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共担的合作制度,形成行业、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

着眼“联”的科研组织形式

体制一变,全盘皆活。办学以来,学校统筹联合多方资源,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了政、校、企、行多向交叉互动的科研工作格局。投资1.3亿元兴建产学研园,与中山装备制造研究院、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武汉理工中山研究院及相关企业等组成“中山市产学研战略联盟”,设立中山市自动化研究所、超星中山研究院等10个研究院所(中心)和中山市游戏游艺无损检测中心等4个检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产品营销推广、零部件设计和加工及检测等服务支持,协同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和企业新产品技术开发难题。学校还成立“中山市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基地”、“中山市工艺美术协会”、“中山职院、番禺职院、顺德职院三校联盟”等。前不久,在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与美国夏威夷州州长戴维·伊格的见证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卡比奥拉尼社区学院,正式签署为期3年的合作备忘,承诺两校将在数字媒体等40多个专业领域交流合作,拉开了协同创新的新序幕。

2013年,学校获评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事业单位,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目前,学校师生拥有专利1285件,12件国家发明专利成为推动中山企业上市的利器;承担教科研立项课题54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56项,70多项科技成果逐步实现技术转移,并形成产业化生产。学校教师与广东腾骏动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并担任第一主持人的科技项目 “霉菌及其毒素新型处理剂的规模化生产及推广”成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已转化为具国际竞争性产品。

着眼“创”的人才引培机制

创新驱动,人才为本。学校致力于引培优质师资,使他们成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和“参谋”。目前,学校共有二级教授2人(全市两名二级教授均在该校),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技术能手1人,广东省技术能手4人,中山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4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省高职院校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3人。拥有高级职称教师、博士和国家级、省级技术能手近150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陈培臣、广东工艺美术大师陈俊荣等6名技能大师在学校设立工作室,开展带徒传技、技术攻关等活动。82人作为省部产学研科技特派员,协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30人作为农村科技特派员、42人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分别派驻农村、镇区,帮助其申请高企和科研项目40余项,派驻人数和科技服务项目数位列全省高校前茅。成立“中山市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站”,70多名师生分成专利、技改、情报检索、机器换人等7个分队,深入镇区和企业开展科技和社会服务。积极搭建面向中山人口素质提升的继续教育平台,累计承接各类培训近20万人次。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国首创创业管理专业,开辟了普及化、融合化、专业化“三化并进”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体系。学校毕业生创业率达3.4%,超出同类院校平均水平1.2%。涌现一批备受社会关注的成功“创客”,如赢得全国首届“互联网+创新”大赛广东赛区银奖的钟添娇,获中山人才节10万元创业大奖的李万里师生创客团队等数不胜数。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是广东省高职教育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广东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据省教育厅公开数据显示,学校毕业生家长满意度达93%,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 ,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二。2012、2013、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都将学校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推介。

今年11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引进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山发展再创新辉煌”。而此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已如满弓之箭、蓄势待发——为展示其强力驱动中山创新发展的实力和诚心,学校印制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手册》,系统梳理学校的人才、资源等优势,为精准服务献上指南——她要用实际行动,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服务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典范”、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基地”、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引擎”、中山和珠三角地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 “高地”,中山乃至全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者”,最终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