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质保诊改,站在信息化的“肩膀上”
时间: 2018-05-07 阅读: 2241

导语:“质保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层面,质量信息众多。而诊改工作只有在不额外增加师生工作量的前提下才能可持续、常态化,这需要依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来实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成立质量管理行政机构(质量监督与控制部)开始,就建立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体系,并经过两次升级使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学校运行管理逐渐规范,2016作为全国27所诊改工作试点高职院校之一,学校积极响应,勇于探索实践,建立完善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及诊改运行方案。并于20171月迎来了全国高职院校诊改试点工作专家组的现场调研,在随后召开的调研指导意见报告会上,专家组对学校诊改工作推进作出了肯定,并特别指出“尤其是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1711月学校提交的“质保诊改,站在信息化的肩膀上诊改案例,在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案例。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学校诊改工作中的亮点。

无锡职院从2003年新校区建设开始,就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与建设。“十二五”期间又相继完成无线校园建设、校园智能卡系统建设、网络扁平化改造、建立师生及学校基础信息数据库等一系列工作,为信息化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硬件与软件基础。十三五期间,学校在积极推进课堂信息化,服务教学全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和实效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日常教学管理与监控工作的开展所积累的大数据,为开展以大数据为支撑的诊改工作打下了基础。

2016年在学校的自诊中,学校在课程层的信息化应用上寻找突破口,一是重点强化课堂教学质量管控,逐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黑箱”的透明化,建立流程可视可追溯的推动机制,通过课堂质量信息的动态采集分析,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过程质量的“常态纠偏”。例如去年4月外语与旅游学院教学院长在教务处组织的教学期中教学工作检查汇报中就用数据说话,学院通过诊改平台的预警信息发现有2名同学在5门课程中旷课超过4次,按管理规定将被取消课程考试资格,于是马上采取措施提出预警;有3位老师毕业设计指导次数不足制度规定的下限,因此马上督促其改进,等等,这些问题在以前很难及时发现,但通过信息化手段就能实时动态监控,及时诊改;二是通过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应用及访问量、师次交流频次的统计分析,推进了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课堂应用,在2018年的教学工作年会上,教务处奚小网处长根据平台的统计分析,通报表扬了一批数字化资源应用的优秀教师,引起较大反响,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三是优化课程考核的技术与方法,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采用随堂测试软件、试题库随机组卷、过程性考核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课程考核方式,特别是手机随堂测试答题的应用,帮助教师即时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掌握度,并及时调整课堂策略,及时诊改。

2017年学校建设“诊改信息化平台”,让信息化应用在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五个层面的诊改中全面铺开。通过基于数据的实时采集,构建教学质量诊断分析模型,再通过数据分析,实现自我诊断的数据化和对问题的精准定位,为自我诊断和预警提供重要分析基础。另外,让各层面的诊改报告由平台自动生成,简化、优化诊改操作方法与流程,从而减轻诊改工作量。据平台应用统计结果,2017年平台自动生成3871份诊改数据表,其中包括41个专业、3545课程(班级)、11个教学部门的学生与师资、25个职能部门的数据表。依赖诊改信息化平台,在不额外增加师生工作量的前提下,实现诊改工作可持续、常态化的目标。

(供稿: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监督与控制部 姜敏凤)